





記得剛起始學寫字時,我用的是鉛筆。鉛筆寫錯了能夠擦,比其它的筆要方便。我還重視到鉛筆上的字母,那是鉛筆芯的硬度標志。通常用“H”暗示硬質鉛筆,“B”暗示軟質鉛筆,“HB”暗示軟硬適中的鉛筆,“F”暗示硬度在HB和H之間的鉛筆。
由軟到硬的擺列方式是:9B、8B、7B、6B、5B、4B、3B、2B、B、HB、F、H、2H、3H、4H、5H、6H、7H、8H、9H、10H等硬度等級。H前面的數字越大,暗示它的鉛芯越硬,顏色越淡,適合用于界面相對較硬或知道的物體,例如木工劃線,野外繪圖等;B前面的數字越大,暗示鉛芯越軟,顏色越黑。適合繪畫,亦可用于填涂有些設備可識別的卡片。例如,咱們常運用2B鉛筆來填涂答題卡。HB適合通常狀況下的書寫。

鉛筆的筆芯并不是鉛制,重點由石墨構成。出此刻16世紀中葉的英國。在1795年,一名法國化學家發(fā)明了新的鉛筆芯。由石墨粉與黏土構成,放入爐中烘烤。從而生產出各樣硬度的鉛筆芯。為打造鉛筆的筆身,需要一種木材,軟到足以削尖,硬到足以支撐書寫者的握力。
這家德國鉛筆工廠采用的是加州香柏,木材0.5公分厚。在送達前,已預先切割成約18x5公分的板條。板條會接連穿越一具大型輪刀。 在中央刻出溝槽來安置鉛筆芯。下一臺機具會在溝槽添入黏膠。其中滲入稍具彈性的尤其配方。還能保準鉛筆芯在筆芯槽內不易斷裂。板條隔一秒就會移動到另一個輪送帶。這條生產線上的板條會送往機具,放入鉛筆芯。鉛筆芯是由于石墨與黏土混合而成。在烤爐中以815℃高溫烘烤。合芯機的輪具會自動填上鉛筆芯。間距符合板條上的溝槽。

彩色鉛筆的制造過程亦是相同的。只是筆芯是由于蠟、粘土與色素構成。況且不需要烘烤。移動至另一條輪送帶的板條,會由自動手臂翻面。安置到另一條輪送帶上,已裝填筆芯的板條上方。一切過程進行于此。然后制作出了一個鉛筆芯疊板。此刻柱塞會擠壓這些疊板。施以一噸重的壓力。壓縮一個小時,等待黏膠干涸。
接下來只要將疊板削切成鉛筆就完成為了。這部成型機以兩個過程將疊板切割成六邊形輪廓。首要,上部刀具會在上方切成三個邊。一旦底部切割完成,鉛筆就會分離。工人會隨機抽取生產線上的鉛筆樣本。手動削尖以抽查鉛筆芯品質。接著在筆尖施力到筆芯斷裂。能經過強度測試的鉛筆,必須承受最少兩千克的壓力。

最后是將原木上色了。鉛筆會一只一只地穿過一臺叫作為上漆機的安裝。將木頭裹上涂料。上四次漆以后才可完全蓋住木紋。第五具上漆機會漆上黑色條紋。標明這家機構的正字標記。接著第六具上漆機會以透明漆封住涂料。在上漆線上,鉛筆會以驚人的速率,每分鐘500只鉛筆將傳送至打印機。設備將塑膠膜上的箔金屬字模,轉印至上漆后的木頭上。
最后一站,橡皮擦頭組裝幾臺。首要它會擠壓鉛筆頭,套上鋁制套圈。接著在套圈另一端嵌入橡皮擦。而后壓緊。歐式鉛筆則是色彩筆頭。以顏色區(qū)分鉛筆芯的硬度。在涂上一層透明密封漆后,鉛筆會多次浸入第1種顏色。待干涸后就進入第二種顏色。最后一層則會涂上高光漆。最后再經過鼓式削尖機磨尖,滾完之后完美的筆尖就成型了。